中国饭碗充满了自由和幸福。
时间:2025-10-17 13:13 作者:365bet网页版

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本周也是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粮食安全是全国和世界共同关心的根本问题。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中国历来将粮食安全视为“大国”。防灾减灾、强化科技能力、优化产能、减损增效……多方位协同推进,将使14亿多中国人就业更加稳定。
2025年10月15日,湖南省南县南州市育才村,农民驾驶联合收割机收割水稻(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陈诗涵供图。
“十四五”期间,全国粮食年产量稳定在1.3万亿公斤以上,2024年首次迈上1.4万亿公斤新水平。人均谷物库存量达到500公斤,高位。她超过了国际公认的人均粮食安全线400公斤。粮食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今年国内夏粮产量2994.8亿斤,创历史第二大丰收。截至10月10日,全国秋粮丰收已超过50%,各地正在抓紧收割、制面包,为丰收奠定坚实基础。
2025年10月14日,河南省济源市五龙口镇的农民正在晾晒刚收获的玉米。新华社发(苗秋闹 摄)
很久以前就有谚语说:“一粒米值七粒米”,如今,一粒米不仅涉及大量的劳动力和资源投入,还受到科技、政策、产业的多重委托,更加强调了“一粒米”的价值。
从技术改进到自动化滴灌,从智能收获到智能交通……从一颗粮食播种到收获,农业创新方方面面参与整个粮食链条的重构。
“马兰1号”小麦。长城网/自由云客户端记者 图片提供:付新地
2025年6月,专家组在河北省辛集市马兰农场示范场对“马兰一号”小麦进行果实采收。结果,每1μ的产量为832.6kg。与普通小麦品种相比,“马兰1号”小麦每亩产量50立方米。节省一吨以上的水。如何才能节约用水并获得高产?我们依靠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农民。该品种每英亩产量更多,每穗粒数更多,千粒重更高。它在适合矮化育种的植物类型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深耕、细粒整地、精准种植、科学化等关键技术造林过程中提倡施肥和农业节水。同时,利用精量播种机、抑制锄头、植检无人机等新型农业机械设备,对小麦不同生长阶段进行精细化管理。目前,“马兰一号”小麦推广面积超过800万亩。
2024年6月26日农作物信息图及中科院雄安创新研究院伏羲农场数据指挥中心。河北日报记者 魏宇 供图
炎热的夏季,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新林村伏羲农场正在种植晚稻。农业机器人在田地里行走,检查秧苗的状况。各种传感器遍布整个建筑,检测湿度、天气、病虫害等信息,并将信息实时传输到背后的指挥中心。t。农场管理人员只需坐在指挥中心用平板电脑远程控制机器人即可。中科院智慧农业试点项目伏羲农场项目组于2023年在河北雄安新区建成技术和数据总部。目前,伏羲农场已拓展至内蒙古、重庆、安徽、湖北等省份,产业化、商业化程度不断深化。
2025年9月23日,农业机械在北龙江建江农场有限公司第三管理区进行收获(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徐应贤 供图)
金秋时节,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开始了6万亩中稻的精耕细作。在七部市五阳村的稻田里,小型收割机在稻田之间来回穿梭。整个过程,从米穗送入机器的那一刻到当它们被装入袋子时,只需几分钟。目前,国内农作物种植和收获整体机械化率已超过75%。其中,小麦、玉米、水稻三大主粮的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超过97%、91%和88%,基本实现了全面机械化。
2025年8月31日,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地区咸阳市,村民拿着联合收割机在田间劳作(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摄影:黄洁敏)
当前,农业科技创新已成为克服环境资源限制、粮食增产的主要动力。产量稳定、适应性广的新良种正在努力攻破农业“核心”。高端农田建设如火如荼,努力让每一寸良田并适合收获。先进的天气监测设备和数值预报模型有助于集中精力预防灾难性天气状况。随着大型饲料收获机的广泛使用,“与时间赛跑、与气候赛跑”的能力大大提高……可以说,科技的力量就在于每一粒回仓的粮食。
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四分之三来自13个主产区。由于粮食比较效率较低,一些主产区长期面临“粮食财富倒挂”的局面。加快发展粮食产业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在河南延津县,近百家粮油面制品、烘焙食品及膨化食品、冷冻零食……近百家粮油食品加工企业融入产业链,打造了一个值得“成长”的产业群。数十亿美元专注于小麦。好面包出自好面粉,好面粉出自好麦种。要把产品推广好、卖好,必须提高生产、采购、储存、销售各个环节的质量和效率。多年来,延津市根据强筋小麦的特点,制定了生产技术规程,并作为河南省区域标准推广,从源头保证了质量。随着附加值的提高,粮食种植收入自然会发生变化。河南省云连沙专业合作联社负责人表示,今年该公司与一家面粉公司签订了5000亩小麦订单。种子公司提供统一分发种子,联合会管理整个项目。每年节省成本、增加收入达500万元以上,影响农民近3000人。
2025年10月11日,工作人员正在操作智能设备重庆市永川区吉安镇韩路村永路农业服务中心的CE加工设备。新华社记者 黄巍 供图
在黑龙江省青冈县,粮食不仅是粮食,还可以作为重要的工业原料。从玉米到公司展厅,3D打印制作的袋子、餐具、用品等生态可降解的都被精心展示。谈及玉米深加工,该公司董事金先生信心十足,玉米淀粉发酵后可生产乳酸,可用于制作医用缝合线、骨钉等医用材料。无需拆线,直接被人体吸收。 1吨玉米深加工可生产0.5吨L-乳酸,增加附加值3~5倍。
2025年10月11日,工作人员在永禄农业服务中心将大米包装袋封口。重庆市永川区吉安镇韩路村。新华社记者 黄巍 供图
近年来,我国不断优化粮油主产区农产品加工布局,鼓励各地发挥优势,建设一大批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和农产品加工园区,发展产业集团,推动精深加工装备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今年以来,国家启动粮食流通质量增效工程。首批支持40个产粮大县实施项目270余个,总投资近100亿元。粮食产业链上下游组织正在探索变革,主动转向更多“g”把“五谷杂粮”变成“好产品”。
如果生产的目标是“开源”,那么节约粮食、减少浪费就意味着“减少开支”。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谷物生产国和消费国。节约粮食、减少损失、保护“看不见的粮田”,任重而道远。
去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食物浪费节约和控制行动计划》,提出到2027年底,将粮食生产、储存、运输和加工过程中的粮食损失率降低到国际平均水平以下。
2025年10月8日,黑龙江省北戴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友谊分公司的稻田里,农机正在卸粮(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徐宏宇 供图)
从播种到收获,各地区、各部门都在加强农业生产机械、作物科学和综合品种配套设施,提高粮食机械水平,减少损失。到2024年,日本三大基本谷物小麦、水稻、玉米机械作物损失率分别为0.93%、1.76%和2.06%,比2021年降低1至2个百分点,三年内累计减少粮食损失500亿公斤以上。
2025年5月6日,拍摄到长沙中储粮直营仓气膜仓施工现场。新华社记者陈诗涵供图。
从田间到仓库,将逐步安装干燥塔、恒温室、粮食专用运输线、专用码头等设施设备。全国正在建设5500多个专业化粮食采后服务中心,为农民提供烘干、清洗服务。我国粮食仓库储粮周期总损失率控制在1%以内,主要是由于湿度降低和杂质等自然损失。
2025年7月22日,在山东利华面业有限公司制粉数字化控制室,工作人员通过数字平台分析数据,控制制粉过程。新华社发(石龙地供图)
从工作场所到餐桌,相关部门加强粮油加工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应用,加强粮油加工副产品的资源化利用,减少粮食加工损失,促进粮食资源高效利用。据国家粮食储备局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农民储粮损失率约为3%,比10年前下降了5个百分点。粮食运输损失率也有所下降。高达0.8%。粮食加工损失率g已下降至0.8%。
2025年9月23日拍摄的吉林省吉林市永吉县车路河镇农田(无人机照片)。图片提供:新华社记者张楠。
年年稻谷金黄。对农业的兴趣、对食物的热爱和呵护,自古以来就深深地刻在人们的DNA里。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粮食产业化发展,节约粮食、减少损失,全力保卫“看不见的农田”。农业负担日益沉重,但我们可以确信,我们可以期待一个又一个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