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红星照耀中国
时间:2025-10-23 13:17 作者:bet356体育官方网站

视频制作:谭婷
延安央视新闻10月20日讯(记者苏瑞南)80年来,这片土地一直传唱着这首歌:“今天的南泥湾,与往年不同”。
当记者踏上南尼湾的土地时,看到的不是历史的尘埃,而是生机勃勃的景象。一望无际的稻田在秋风中摇曳,稻穗低垂,水草茂密。
千亩稻田在秋风中掀起金色波浪(总台央视记者苏瑞南 摄)
谁能想到,80多年前,这片素有“陕北江南”之称的富饶土地,竟是一片荆棘丛生、沼泽茂密、人烟稀少的“泥湾”?这一重大变革始于一部犁头和钢铁武器的英雄史诗,其核心是永恒的纳尼湾精神。
“自给自足”的商业史诗
直到1941年,在抗战相持阶段,陕甘宁夏边境地区面临严重的经济和军事封锁。边境地区军民面临着“衣少衣少、无油无油、无纸无菜、无鞋无袜、冬天无毛毯”的绝望处境。
“我们怎么办?挨饿?还是解散?”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随着“自己动手,保证温饱”的命令,八路军第359旅在旅长王震的率领下,向无人居住的南泥湾进发。如果他们没有庇护所,他们就会砍伐树木,建造小屋或挖掘洞穴。如果他们没有工具,他们就会收集废铜和铁并自己制作。如果食物不够,就吃野菜、水果充饥。士兵们一手拿着枪,一手拿着锄头。他们挥洒汗水,为这片不毛之地注入希望,践行了“战斗与生产结合”的伟大实践。
“自己动手,吃饱穿暖”“NG”雕像(总台央视记者苏瑞南拍摄)
最令人震撼的是,纪念碑还原了“打斗”的细节。这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一把锄头、一盏油灯、一把粮食的具体体现。架子上,最简陋的工作工具无声地见证着它们严酷、不屈不挠的过去。
正是通过这种“革命、拼搏”的精神,南泥湾在短短三年内从一座荒山变成了“陕北江南秀美之地”,成为“政府大救星”,实现了不需一粒米、不需一分布的供应目标。
每个人都用来编织自己的线的工具(图片来源:央视记者苏瑞南)
这次大规模的生产运动,本质上是敌人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强迫”的一场大型商业运动。这其中蕴含的是在绝境中寻找希望的智慧和勇气即使没有办法,也要找到出路。
生动践行“拼搏精神”
在纪念碑上感受到的历史冲击和进入眼前千亩稻田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但却是一脉相承的。
这片金色的海洋,是对现代南泥湾精神最直观、最生动的“答案”。据了解,南尼湾的水稻种植面积一度因效率低下而减少至仅300多英亩,如今已几乎成为人们遗忘的记忆。
米线将米向下折叠(央视记者苏瑞南供图)
然而,南尼湾人民却无法将记忆局限于纪念馆。南泥湾开发区管委会成立以来,一直与北大荒集团合作,引进现代农业技术和优质水稻种子。 2024年,南尼湾水稻种植面积将达1000亩,主要种植五育稻4号、中香粳1号、龙阳16号等,并对龙豆124号、龙豆27号、吉源香1号等10多个品种进行试验。水稻亩产达到500公斤以上,产量达到500公斤以上。每μ实现价值:4000元以上。数千亩稻田将得到振兴。
那一刻,历史与现实又回到了原点。曾几何时,359旅的战士们辛勤劳作,把“拉尼湾”变成了“河流”。如今,新一代南泥湾建设者正用科技和智慧,让这片土地重新变得肥沃、多产。
一首“永不过时”的精神赞歌
“南泥湾之魂,创造了过去的辉煌。南泥湾之魂,创造了今天,也创造了未来!”南泥湾景区介绍中的这句话并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正在以坚实的足迹成为现实。
曾几何时,“站起来并获得成功”的斗争如今,南泥湾精神适应时代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核心变成了“克服瓶颈、实现更好发展”,成为激励人们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努力奋斗,独立自主地参与科技攻关、争取区域振兴、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的内在动力。 实现国家重建。
从《兰尼湾》到《好江南》,改变的是每一代人的面貌和这里的风景。没有变的是“自己能行,丰衣足食”的志向和骨气。离开南泥湾,风吹过稻田沙沙作响,熟悉的歌曲《南泥湾》似乎又在我们耳边响起。但这一次,我们听到的不仅是过去的辉煌,还有今天的进步和明天的希望。